液晶面板市場又要變天了 摘自《界面新聞》
4月,液晶電視面板出貨量不到1950萬片,跌到疫情以來最低點。Omdia數據顯示,在海外減產的情況下,中國大陸五家制造商京東方、TCL華星、惠科、南京中電熊貓、彩虹光電的液晶電視面板出貨量份額達到68.5%,創下了中國企業在全球占比的新高。
大陸的面板廠近期也在減產。業內人士稱,此次大陸地區的面板行業預計減產約20%,覆蓋全世代線產品,是十多年來最大規模的減產。
CINNO Research月度面板廠投產調研數據顯示,2022年5月國內液晶面板廠平均稼動率為84.9%,相比4月下滑3.5%。其中,低世代線(G4.5—G6)平均稼動率為76.4%;高世代線(G8—G11)平均稼動率為85.9%。
不少專家預測,一般來說第三季度是液晶面板傳統旺季,今年可能會出現“旺季需求不旺”的狀況。
電子產品上游產業鏈也受到了嚴重的沖擊。據報道,全球液晶面板價格進入下降期已經超過一年,眼下還沒有扭轉的跡象。有業內人士稱,近期面板行業的成交價已經低于成本價,面板廠都出現了大幅虧損。
為了減少虧損,讓供需盡快回到相對平衡的狀態,全球的液晶面板行業都在大幅度減產,韓國和中國臺灣地區的廠商減產開始的相對更早。
種種信號顯示,液晶面板行業或已經迎來了新的迭代期。
01丨上次迭代中企崛起
液晶面板行業上一次大幅度減產還得追溯到2008年經濟危機。
當時,智能手機和平板電腦還不算普及,應用液晶面板的主力產品仍是電視機和電腦顯示屏;中國大陸的液晶面板企業還沒有成規模,市面上的主流產商來自日本、韓國和臺灣地區。2008年,三星、LGD、友達、奇美、夏普五家廠商的產能占了全行業85%以上。
2007年面板行業供小于求,各家廠商本來抱有積極的預期,然而2008年美國的次級債危機影響顯現,歐美液晶電視需求出現大幅度衰退,日韓銷量也明顯放緩,中國市場受雪災、汶川地震、房地產市場動蕩和股市長期調整影響也出現了增長速度下降。
這一情況讓各大家電企業承受了極大的盈利壓力,為了穩住營收,各大品牌大打價格戰清理庫存。
彼時,國產品牌在面板技術上較為落后,依賴外資,因此面板的成本較高,而外商在國內的運營成本較高,外資品牌在當時普遍采取“面板利潤支撐整機價格戰”的策略。
然而供過于求使得面板業務利潤率出現大幅度下滑,外資品牌不能夠再支持價格戰,也不得不放棄擴展性策略。2009年第一季度,日立、松下、索尼、東芝等日本企業的虧損額度均超過千億日元,不得不拋出裁員關廠計劃;LG、三星也相繼下調2009年的資本支出,啟動減產機制。
也是在這段時期,中國企業抓住了機遇。
2009年1-6月,由工信部、國臺辦連續兩次組織中國九大彩電廠商赴臺灣采購總金額44億美元,總量超過1200萬片的液晶面板。
隨后,海信、康佳和奇美合作聯手進軍液晶模組產業,長虹與友達合資成立了的長智光電公司,兩岸的液晶產業鏈打通后的業務新模式突破了國內企業普遍因為“缺屏少芯”導致市場競爭力不足的困局,煥發出了更強的競爭力。
2009年4月,國務院批準印發《電子信息工業調整和振興規劃》,明確將TFT-LCD 液晶平板顯示列為當前重點發展的重大工程。
當時,也有反對的聲音認為國內企業是在盲目擴大生產線,未來極有可能面對產能過剩、項目虧損、無上游真正核心技術的風險,但中國龐大的人口規模彰顯出了優勢——我們有著日韓完全無法比擬的消費潛力。
隨著國內推出“家電下鄉”政策,國內的液晶面板市場在2009年出現了強勢的反彈,擴大內需使得新增產能迅速有了用武之地。友達光電時任執行副總彭雙浪直言:“家電下鄉令液晶替代CRT之風吹遍廣闊的農村市場,加速了液晶面板的替代革命。”
DisplaySearch統計報告稱,2010年全球大尺寸TFT液晶面板出貨量達到6.65億片,同比增長26%,上網本和平板電腦面板的上漲幅度更是達到64%。
4G時代的到來和智能設備的全面普及讓全球電子產品對顯示終端的需求在之后的數年間保持了穩定增長態勢,屏幕作為信息交互的重要端口在生活中扮演著越來越重要的角色。
Omdia數據顯示,2010年—2020年全球LCD面板總產能面積年均復合增速達到7%。自2017年首次超越韓國,中國大陸顯示面板出貨量一直穩居世界第一。
增長,衰退,再增長,再衰退……行業周期變動在所難免,眼下的減產之風和2008年的產能萎縮有著一定的相似之處,新一輪迭代期已經來到,國內企業必須做好應對準備。
02丨技術競爭的機會
液晶產業屬于資本密集、技術密集、勞動力密集的三高產業。
上世紀末,由于國內和海外間巨大的技術差距,國內采取“以市場換技術”引進合資企業。但是合資使得我們很難擺脫外資企業對于技術、資本、市場的控制,隨著國內的經濟實力得到快速提升,自主發展成為了必然之選。
京東方的前身是北京電子管廠。1994年,剛改制的京東方就成立了尋求替代CRT的平板顯示技術項目研究小組,并將 TFT-LCD 定為發展方向。
想要跟上領先者,收購現有技術無疑是最高效的選擇。
2003年,因金融危機而債務纏身的韓國現代決定出售 TFT-LCD 業務,京東方以 3.8 億美元的價格打包拿下知識產權、市場份額、營銷網絡及工作團隊,隨后在北京亦莊建設5代 TFT-LCD 生產線,這條生產線的投產結束了我國無自主液晶顯示屏的時代。
邁出第一步后,京東方的膽量和魄力更大了。
2009年8月25日,在公司仍面臨巨額虧損,全行業全面減產的時刻,京東方宣布投資280.3億元建設我國第一條8.5代液晶面板生產線。這一舉措擊潰了外國廠商的技術與利益封鎖聯盟。隨后,京東方跟合肥、成都等地方政府開展合作,募集超過500億元的資金擴大生產。在自研方面,京東方也從非晶硅TFT-LCD逐步發展到高性能TFT-LCD和AOLED等新型半導體顯示領域。
在很長時間,京東方因為巨額的政府補貼和遲遲看不到盈利曙光承受了輿論的重壓。
2012年,液晶面板價格趨穩。此時,日、韓企業對32寸屏的市場需求產生了錯誤判斷,他們過快從這一產品市場撤走讓已達到極高產能和良率的京東方8.5代產線承接了競爭對手送出的大禮,達到了滿產滿銷。2012年二季度,京東方開始實現利潤增長,規?;鸩斤@現。
京東方2021年報顯示,公司在智能手機、平板電腦、筆記本電腦、顯示器、電視等五大主流產品液晶顯示屏出貨量第二年穩居全球第一,全年實現營業收入2193.10億元,同比增長61.79%;實現歸屬于上市公司股東凈利潤258.31億元,同比增長412.96%。
除了京東方,華星光電是另一家在上個發展周期實現了快速崛起的中國企業。
2009年,TCL和深超投資合資成立華星光電,投資245億元在深圳建設8.5代生產線,成為大陸第二家自主建線的企業。經歷過與外資合資的失敗教訓后,李東升下定決心要讓TCL牢牢握住產業鏈布局及管理的主動權,為此TCL投入了巨額的資金,并重整了公司的戰略布局。
巧妙借力仍是后來居上的絕佳途徑。
2011年,深超科技將其持有的華星光電15%股權轉讓給三星電子,這讓華星光電得以借助三星的技術與市場迅速完成自己的技術與產能積累。在外界不看好的情況下,華星光電僅用時27個月就成功打入海信、長虹、康佳、三星等廠商的供應鏈。
在上一個周期,中國龐大的國內市場、國家政策的大力支持和從業者們的敢想敢干讓中國的液晶面板行業充分運用了集群優勢,完成了用市場換技術到用資金擴產能、用市場掌握行業話語權的蛻變,從后來者變為了領先者。
但是,新的時代到了,現在的液晶面板進入LED向OLED轉型的周期。曾經因為沒趕上變化的各大廠商都在磨刀霍霍,試圖通過技術的革新在新的市場中分得一杯羹。
結果,多方面的因素讓這一市場變成了一個產能過剩和競爭激烈的樣本,企業生存的空間越來越惡劣。
03丨產能過剩時代新轉型
據不完全統計,2022年中國大陸宣布投建的LCD/AMOLED面板產線已增至60余條,總投資金額超過1萬億元。
從產品結構看,TV始終占據LCD面板產能面積的70%以上,是絕對主導;包括顯示器、筆記本、平板電腦在內的IT占比在20%左右;中小尺寸占比穩定在8%。
在眼下的面板行業收縮期,TV面板盈利壓力最大,主要尺寸TV面板價格都在成本以下,IT面板稍好,只有部分產品價格低于成本。
在近期財報中,TCL指出目前大尺寸產品的需求出現顯著下滑,公司未來將通過提質增效對沖風險。
其中,小尺寸業務將加速產能釋放,提升良率以持續的技術創新提升產品力,中尺寸業務則將更聚焦高端市場。TCL華星表示將利用其獨立開發并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HVA技術拓寬高端產品市場,該技術對比度更高,響應時間更快。
TCL華星高管高翔稱:“確實今年市場狀況有一些下行,但在我看來這個時候恰是產品升級、結構化調整的好機會。”
新的迭代周期,國內企業除了調整已有業務的產品結構,也需要找到新的產品優勢。
2021年,京東提出了“1+4+N”發展架構:“1”為顯示器件;“4”是指在物聯網轉型過程中布局的物聯網創新業務、傳感器及解決方案、MLED及智慧醫工4條主戰線。這些延伸出來的業務場景基本還是基于公司目前在LCD領域的優勢。
近期的種種跡象表明,雖然LCD還是當前市場的主力軍,但LCD面板供需關系的周期變化已經走向衰退,在新的迭代期,OLED或是未來主要增長點之一。
2015年左右,隨著內地企業的強勢崛起,三星逐步發起了LCD業務,轉而全力投入OLED相關的研發,并取得了明顯的技術優勢。在三星的引領下,中高端手機現在基本都采用了OLED屏幕或者從屬于OLED技術的柔性AMOLED屏幕。
2021年,京東方OLED出貨量約6000萬片,同比增長近60%。Omdia預測,2022年,京東方OLED面板有望實現1億片出貨量,中國企業在OLED市場的份額會增加到27%,三星則會從77%降到65%。
京東方在財報會議上表示,柔性AMOLED業務是未來公司業績的主要增長點之一。
京東方在業績交流會上表示,公司現有三條柔性OLED面板生產線,其中位于重慶的生產線還處于初期產品驗證爬坡過程中。OLED投入巨大,目前公司成本控制與競爭對手仍有明顯差距,業務實現盈利在當前來講是非常有難度的。
有報道稱,京東方和華星光電在2020年開始參與Galaxy A73的開發工作,并進入了三星的供應鏈。今年,三星計劃從京東方和華星光電采購350萬塊和300萬塊OLED面板。如果能抓住此次機會,兩家企業或將在OLED的發展周期占得一個好位置。
此外,深天馬A(10.040, 0.23, 2.34%)的AMOLED面板產能在國內位居第二,在中小尺寸面板領域較為領先,有后來居上的潛力。
不過,近期手機市場的萎靡銷量很可能成為發展的掣肘因素。如果不能擴大市場需求,三星也存在“砍單”的可能性。此外,三星目前在OLED領域有著無可撼動的龍頭地位,很可能會用規模優勢對國內后來者形成擠壓,合作不一定意味著發展。
面板行業的技術迭代非???,后起之秀們也在虎視眈眈。業內普遍認為,當顯示屏幕在異型、透明度和續航上獲得突破,將會進入新的產業周期,迎來下一代爆發式應用增長點,多家面向未來的獨角獸正在發力。
京東方前董事長王東升曾提出了一條面板行業發展論:每36個月,標準顯示產品價格下降約50%,若要生存下去,產品性能和有效技術保有量必須提升一倍以上。
目前,LCD產品已經遍布各行各業,其價格也幾乎已經觸底。從性價比角度來說,LCD對OLED還能形成足夠的優勢,京東方和華星在最近3—5年還能保持現有的位置。
但若是以“王氏定理”推論,三年之后的行業風向必然已經變天,LCD的規模優勢將逐步散去,要是沒能跟上新技術和產業升級的步伐,就有可能步日本企業的后塵,被競爭對手甩下。畢竟國內企業產能在全球占比從不足15%走到70%也不過用了14年,這是一個很殘酷的行業,沒有進步就意味著退步。
歷史總是重復,但細節總不相同。
做
LED大屏、LCD大屏、會議一體機、智慧屏、會議平板 ,請選陜西鑫泉光電!